以改革创新汇聚教育强省建设强大合力——专访省委教育工委书记、省教育厅厅长吴永明

来源:《当代江西》2025年第01期  发布日期:2025-01-15   作者:汤建萍

  

         教育兴则国家兴,教育强则国家强。党的二十届三中全会指出,教育、科技、人才是中国式现代化的基础性、战略性支撑,并对深化教育综合改革作出重要部署。

  “党的二十届三中全会对教育改革发展提出总体要求,省委十五届七次全会专章论述统筹推进教育科技人才体制机制一体改革,充分体现了党中央和省委对教育工作的高度重视和殷切期待,为我们深化教育综合改革提供了根本遵循和实践指引。”江西省委教育工委书记、省教育厅厅长吴永明在接受《当代江西》记者专访时说。他表示,全省教育系统将以党的二十届三中全会精神为指引,按照省委十五届七次全会部署要求,深化教育综合改革,加快建设教育强省,为奋力谱写中国式现代化江西篇章提供坚实支撑。

  全力提升公共教育服务水平

  《当代江西》:建设教育强国,基点在基础教育。请您谈谈江西在基础教育改革方面有哪些主要做法及成效?

  吴永明:我们聚焦人民群众所急所需所盼,以公益普惠和优质均衡为努力方向,全力夯实基础教育基点,提升公共教育服务水平。

  持续扩大教育资源供给。“十四五”以来新增普惠性园位39.51万个(其中公办园位29.08万个),认定标准化幼儿园4922所。新改扩建义务教育学校2460所,新增义务教育学位约54.2万个、普通高中学位10万余个。

  优化县域义务教育资源配置。2023年至2024年,优化撤并100人以下乡村小规模学校5943所,妥善安置学生49046名、教师14140名,同时保留必要的100人以下乡村小规模学校2476所。有效抬高全省义务教育底部、提高农村义务教育质量,缩小城乡、区域、校际、群体差距,全省义务教育优质均衡发展资源配置七项指标综合达标率由2022年的41.63%提升至2024年的81.25%。

  有效落实“双减”政策。三年来,全省义务教育阶段学科类培训机构由3082家压减至5家,压减率达99.83%,超过全国平均水平。出台《江西省义务教育学校课后服务管理实施办法(试行)》,提升学校课后服务水平。全省91.2%的学生、88.1%的家长对“双减”效果表示满意。

  以“微改革”惠及“大民生”。义务教育阶段起始年级全面实行“阳光招生”“阳光分班”;“义务教育高效办成一件事”实现全省全覆盖,被国务院办公厅政务办列为典型案例推广。推进中小学教辅(读物)改革;推进线上“学习园地”建设,提供丰富的线上学习资源供全省中小学师生免费使用。做好“可躺式”课桌椅进校园试点,为全省93个试点单位、668所中小学配备30万套“可躺式”课桌椅,推进9万盏无粉LED灯进校园,受到群众好评。

  全域推进“大思政课”建设

  《当代江西》:2022年7月,江西获批“大思政课”建设综合改革试验区。两年多来,改革进展如何?

  吴永明:我们以“问题式专题化团队教学改革”为主题,全力推进“大思政课”综合改革试验区建设。组建5个课程组,将全省划分为14个教学片区,形成14个思政课教学改革共同体,深入实施教学内容、备课方式、资源整合方式、教学方法、师资培养等“五项改革”。

  在教学内容上,将教材梳理成38个教学专题、128个问题链,打造“问题导入+专题呈现+活页补充”的新型教学内容体系。在备课方式上,制定“省级+片区+校内”三级备课制度,实现线上线下备课全覆盖,共举办200余场省级集体备课、500余场省级听课,3578名思政课专职教师全员“晒课”。在资源整合上,评选42个家门口实践教学基地,挖掘600多个新时代改革发展的典型案例;开设大中小学“红色文化”课程,成立全国红色文化育人共同体;持续开展“红色走读”等研学实践活动,创新开展“诵读红色家书讲述英烈故事”巡演活动,每场有超1000万人次观看直播。在教学方法上,形成“一课多师”“双师同堂”“师生同台”等多种教学方式,重点打造100多个“一课多师”团队,推出5000多堂“双师同堂”思政大课、1000多堂“师生同台”课,打造“思享荟”大型思政节目。在师资培养上,实施名师培育工程,选树一批名师培育对象,选派一批思政课骨干教师到北京大学、中国人民大学访学研修;省校分级建设120个名师孵化工作室,其中2个入选全国思政课名师工作室。改革两年多来,学生对思政课的满意度显著提高。

  职业教育改革创新工作受到国务院表彰

  《当代江西》:党的二十届三中全会指出,加快构建职普融通、产教融合的职业教育体系。江西如何深化职业教育改革,服务国家战略,推动职业教育高质量发展?

  吴永明:我们把深化职业教育改革作为加快建设教育强省的破题之举,统筹谋划、高位推动,不断满足人民群众对职业教育的期待。近年来,江西职业教育改革创新工作连续两次受到国务院通报激励。

  打好政策供给“组合拳”。出台《江西省深化职业教育技工教育改革服务产业高质量发展的若干措施》等文件。稳妥实施省属职业学校资源优化整合,完成30所职业学校管理体制调整工作,稳步扩大优质高职教育资源,持续优化职业教育区域布局。

  拓展人才成长“新路径”。建成职业本科学校4所,建设国家“双高计划”学校6所,省级“双高计划”学校16所、高水平专业群50个。稳步推进职业教育招生考试制度改革,完善“文化素质+职业技能”职教高考制度,优化专升本考试内容和形式,推进中高职一体化人才培养,畅通职业学校学生成长成才通道。

  提升服务产业“匹配度”。推动各高职学校聚焦国家重大战略和我省“1269”行动计划,持续优化专业结构。2024年,全省高职学校新申报设置招生专业点397个,其中理工农医类专业点284个,占比71.5%;服务我省“1269”行动计划的重点产业和重点领域相关专业点248个,占比62.5%。

  打造产教融合“发动机”。推动部省共建职业教育产教融合示范区,建成赣州稀有金属、南昌光电、九江化工、鹰潭铜基新材料、景德镇陶瓷等20个市域产教联合体和锂电新能源、钢铁、绿色家具、有色金属、数字林草等40个行业产教融合共同体,校企共建现场工程师学院56个,覆盖12条制造业重点产业链和11个设区市。

  以钉钉子精神持续深化教育综合改革

  《当代江西》:全省教育系统将如何结合江西实际,深化教育综合改革,为加快建设教育强省激活力、增动力?

  吴永明:改革是推动教育高质量发展的动力,也是教育发展的内在要求。下一步,省委教育工委、省教育厅将认真贯彻落实党的二十届三中全会精神,聚焦省委十五届七次全会部署的重点改革任务和《教育强省建设规划纲要(2024—2035年)》重点工作,以钉钉子精神抓落实。

  落实落细立德树人根本任务,加快形成强大思政引领力。纵深推进“大思政课”综合改革试验区建设,推动大中小学思政课一体化改革创新。深入推进部省共建全国红色文化育人高地,实施红色研学实践提升计划,打造一批红色研学精品路线。深化“双减”改革,推进“五育并举”“三全育人”,促进学生健康成长、全面发展。

  健全与人口变化相适应的基础教育资源配置机制,推动基础教育普及水平和质量走在全国前列。加快义务教育优质均衡发展和城乡一体化,促进学前教育普及普惠发展和高中阶段学校优质特色发展,深入实施教育数字化战略,提升基本公共教育服务质量和水平。有序推进中考改革,持续深化高考综合改革。

  深化职业教育改革,加快建设产教融合的现代职业教育体系。以部省共建职业教育产教融合示范区为引领,加强职普融通、产教融合,建设职业教育创新发展高地。实施“职教高考”改革,继续深化专升本考试改革,推进长学制贯通培养模式改革,拓宽职业技术人才成长通道,培养江西重点产业急需的高素质技术技能人才。

  推进高等教育综合改革,提升教育服务江西高质量发展的支撑力贡献力。以分类管理改革为抓手,加快高等教育内涵式发展,发挥教育、科技、人才基础性战略性支撑作用。统筹优化院校设置布局,实施“双一流”建设攻坚行动和“一流本科教育”提升工程,持续优化调整学科专业结构,建立科技发展、国家战略需求牵引的学科设置调整机制和人才培养模式。深化高校科技成果转化机制改革,推动更多优质科技成果从实验室走向生产线,为加快发展新质生产力蓄势赋能。

(编辑:张顾强)

版权所有:当代江西杂志社 未经授权禁止复制或建立镜像
地址:江西省南昌市红谷滩区卧龙路999号(省行政中心)  邮编:330036
编辑部:0791-88912279/88912278  发行部:0791-88912299  投稿邮箱:ddjxma@163.com
赣ICP备09007163号-1 赣公网安备 36010802000642号